旁氏米粹洗面奶是氨基酸还是皂基 旁氏洗面奶真假辨别
(25.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张军:在经济增长比较快的阶段,投资回报率看上去有下降的趋势。张军:经济学家看政治问题,还是要把政治的变革内生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但是与香港不同,我想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现在的政策应该要更多考虑如何增加供给而不是过多限制需求才行。货币超发是回不去的,就是你现在100万亿的货币在那里就在那里,你每年还要增加。这就说明,在那些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基本上与中美现在的收入差距大体相当的经济体中,多数经济体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并不是新鲜事。相对而言,日本没有很好地应对危机。对我们而言,我最前面说过,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条件和阶段。
危机与可改革性■关键是确保体制的柔性只要中国政府继续保持中立、不受利益集团的过大影响,确保体制从长远看能够保持开放,就能不断去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环境与条件到目前为止,很多欧美国家的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当年克鲁格曼批评东亚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时就断言,因为投资增长太快了,边际回报率会下降。
第二可以避免1980年代包干制分权的后遗症,就是地方倒逼中央超发货币,就是说,它保留了原来分权的好处,但是拿掉了分权对经济稳定的杀伤力,把货币超发的机制断掉了。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编注:系指Arvind Subramanian的《这是全球增长的黄金时期》一文),里面写到,19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体收敛的速度其实加快了。更重要的是,这些改革的阻力很大,需要中央有改革的决心。但是到了199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分税制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可以更容易评估出来,所以朱镕基下了很大决心一定要推,因为那个时候中央财政占比已经滑到20%的程度了,严重威胁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样的话,新政策实施的正面效果就大幅度提高了,决策也就比较容易。
在《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4月2日刊出的长篇访谈中,韦森同样也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以及产能、债务等问题的担忧。比方说基础教育的支出,现在都收到中央去了。
日本经济创造了战后25年的经济奇迹,而1973年的外部石油危机和汇率危机却让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包括1980年代中期那个曾经被认为设计得当的价格税收财政等联动改革方案,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最小一揽子改革,为什么会被当时的领导人抛弃,因为当时的高层看不到这个改革的正面效果是否会大过负面,觉得风险还是太大,不敢贸然行事。假设没有1973年的外部石油危机和美国对日本的汇率干预,日本的增长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开始放慢下来,但不是比较陡地下来。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来看,几乎都这样。
贸易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也必然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是相反。如果没有四万亿这个政策,我们经济的情况反而会更平稳一些。但韩国政府做了大刀阔斧的结构改革,包括金融改革,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也承受了银行和大财阀破产倒闭的风险。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我们的经济情况受外部的冲击,更是受国内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宏观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增长率持续下降,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
从全球看,我们的经济表现仍旧是最好的。比方说,沿海大城市的土地建设指标需要放宽,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面的管制要有严有松,不能一刀切,要有反思和改革的考虑。
他们当中有多位经济学家一直追问中国经济学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讨论了20年了,为什么今天还不放开利率管制呢?吴晓灵女士给出了一个我认为相当坦诚的答案,她说,利率至今没有完全放开,主要是因为政府担心放开后,那些中小银行会在存款利率上过度冒险,效果难以如愿。朱镕基克服阻力力推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取代承包制,逐步将经济体制改革为许成钢所说的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一方面财政上保持分权或者联邦制的特色,另一方面保持中央政府的威权。
危机有大有小,1998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是比较大的危机,10年后我们又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和债务危机,是更大的危机。恰恰相反,中国政府手中累积的财富可以令其改革能力大幅增强。我最近写文章说,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结构最好的体制,而要看体制能否容易地调整和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人家要烧温州的鞋子,人家要限制我们的出口,要起诉我们侵犯知识产权,要我们生产更环保的产品等等。很多人说,过去10年无改革。其三,在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张军认为政治体制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决定制度的发展和制度的质量而不是相反。
几句寒暄之后,他将话题转到时下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言论单一问题上。但经济学家并没找到这个论断的逻辑存在,只是先验地假设这样。
本来,2007年政府已经开始出台政策将过热的经济降温了,没有想到,2008年年底突然来了个反向调整,去火上浇油。发达国家的投资每年2%、3%的增长,而赶超经济呢,在一段时间里,比如5年、10年,投资增长率都是20%,甚至30%,经济增长快的时候投资增长要更快,资本的折旧也较快。
本来货币量和经济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匹配过程,经济每年有8%左右的增长,货币量有13%左右的增长就差不多了,经验上是这样子。成本有价格,资产也有价格,实际上,2008年11月国务院明确地说要重新把房地产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鼓励大家买房,为了扩大内需。
上海经济评论:当下谈改革很多,你觉得现在改革的动力有吗?张军:现在多数经济学家希望的那些改革是要自上而下推出,通过所谓顶层设计来实施。上海经济评论:但是如韦森所说,不改变它肯定会有大萧条来,然后到那个时候再改革,现在是不是还没有到这个时机?张军:我并不觉得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大危机大萧条的前夜。上海经济评论:体制的可改革性是不是和强中央有关系?张军:为何一种体制能够改革而另一种则不能?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既得利益和强大的游说势力会扭曲经济政策,致使政府错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也有中央支持后的改革,如上海。
这样政府就比较容易被俘获,俘获的政府很难保持中立的,政策当然会受到利益集团影响。无论哪种情况下,我都不太认同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做法,每年总是去衡量哪些产业的产能是过剩的,我认为这都是静态的眼光,是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去看待动态的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改革中,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各界对改革方案的讨论相当充分,不能只有一家之言。在不同的声音下,最终决策一定是妥协的结果。
过去20年来,平均而言,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的部分其实只有百分之十几。那就需要把很多支出责任上收到中央,这是最简单的调整。
张军表示,驱动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从而让每个地方政府都保持开放的竞争,致力于保护市场和企业家精神,不断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这个是中国的领导人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那么未来,中国的可改革性怎么样,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吗?张军:我说过,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中国,没有变成俄罗斯。现在企业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是市场化的融资,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果是什么?本来你的生产率在缓慢地上升,但购买力就突然上去了,最后这些购买力只能冲高价格。上海经济评论:增长潜力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也有关系。
这就需要长期防止利益集团的过度扩张。我认为,这是日本的体制问题。
因其体制不够灵活、无法适应以全球竞争加剧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而进入到超低速增长的阶段,而且没有能改变它。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的趋势判断与未来道路的思考上也产生了重大分歧。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